社會創新促進永續發展-課程心得
最近在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上,逛逛有什麼可以上的課程,說真的專業知識類,除非真的下定決心要往那個行業走,不然多半看了也沒什麼用,最後我找到「社會創新促進永續發展」這門課,想說永續是個未來的趨勢,那先了解一下也沒什麼不好
課程分成幾個系列,先看了導論的這堂課,剩下比較偏向實務面的操作知識,像是「永續發展商業指南」和「績效評估」等,要用的時候再上就好了
我思考著該怎麼撰寫這些心得,如果只是去複誦課程知識,好像沒什麼意義,所以打算從上課門課對我有什麼用來記錄心得
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 SDGs 與 ESG
談永續要知道的就是這個指標,那為什麼要訂這些?初衷是因為有一群人覺得,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,過度的傷害了環境社會,應該要在不超過一個環境的最大負荷條件下,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
最後訂出了17項指標來評估什麼叫過更好的生活,但對我來說
SDGs 指標就是追求永續的價值觀
內容是什麼忘記也都無所謂,重點就只有
哪些指標是我發自內心認同想要追求的價值觀?
換言之,就是我在乎什麼事情?我的價值觀是什麼?
但是這些價值觀對企業來說太抽象難以衡量,企業需要的是一個標準,所以才有了ESG的標準,方便評估企業追求永續的程度,這裡也帶出了第二個問題
社會創新是什麼?
對比於這個世代火箭般發展的「科技創新」,社會創新要改變的就是從過去到現在社會的文化制度,上面提到的 ESG 也是其中的一個產物
過去我們傾向把社會問題與經濟問題拆開,覺得獨立解決比較好處理,讓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去解決社會問題,讓企業好好負責賺錢
沒有讓企業考量社會問題,也不讓非營利組織負擔經濟的下場,就是彼此都不懂的換位思考,產生了不少盲點,分久必合的狀態下,目前全球的共識就是也許是時候該讓雙方改變一下認知了,也是我學到的一件重要的事情
改變認知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
以前我都覺得,這些口號就只是口號,哪有什麼實際解決問題的作用,上完課才發現,原來意識到問題,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,以上面的例子來看,如果雙方一直覺得問題是對方應該解決的,那就真的很難處理,就像一個家庭,如果只把賺錢的任務交給一方,而另一方只負責賺錢以外的事情,久了以後勢必產生一些摩擦,沒賺錢的不懂賺錢的辛苦,沒顧家的不懂顧家的難處
所以第一步要改變的認知就是
企業要付社會責任,非營利組織也要考慮商業問題
社會創新組織的光譜
上面提到的轉變,讓社會組織開始對社會責任有不同參與程度的光譜分佈,這樣光譜情況很常出現,保守 vs 自由,資本 vs 社會,最後發現現實總是讓兩邊的人需要彼此靠近,也是為什麼前陣子突然流行起社會企業,誰說處理社會問題就不能賺錢?
只是這些都離我有些遙遠,我既非從事相關行業,也沒找到自己強烈想解決的社會問題,倒是有一個「合作社」的組織型態,讓我眼睛為之一亮!
合作社最早的例子是農業合作社,就是一群農民互相合作,購買一些農機具、肥料等東西,一個人耕作根本不需要完全擁有這些東西,找好幾個農民一起分擔,對大家都有好處,彼此還可以交換耕作的心得,畢竟大家在地域上的氣候環境都相似,有點類似共享經濟的感覺
我過去做 side project 的時候一直很希望有類似這樣的公會組織,可以分享一些共同需要的東西,這部分是這堂課我唯一覺得有機會帶走的東西,之後會從這個方向去思考能不能用這樣的方式解決一些組織問題
真的有解決問題嗎?
課程中大多還是以解決弱體團體之類的典型社會問題為出發點,很難套用在我自己身上,在資訊領域的我似乎跟社會問題沾不到邊,想了些相關的議題有:「數位落差、數位素養」,可是有什麼是我能夠馬上做的事情?
可能是因為工程師當久了,習慣處理的是別人端給你的問題,擅長解決問題,而非找出問題,雖然在新創公司待了很多年,已經對多了些這方面的培養,但比起社會創新這種從零開始,才知道自己有多菜,原來要解決社會問題,光是第一步的研究觀察,就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才能釐清問題,不像科技產品那樣直觀
所以出發的動機很重要,如果不是自己很重視的東西,遇到阻礙或是挫折就會做不下去,有了動機也需要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支持,不能只靠滿腔熱血想幫助弱勢,要在動機、問題、解法之間不斷來回迭代調整,這點倒是和經營一間盈利公司沒什麼分別,還有最後一點讓我反思
這只是解決我自己的問題,還是真的有幫助到社會?
只是替創辦人製造一個工作機會,還是真的活化了地區的經濟,很多時候創業老實講,都只是為了自己一個人,而不是真的幫助到其他人,也是我近期在認真沈澱的事情
如果你身邊有關注永續相關議題的人,也許可以轉發這篇文章給他參考
Member discussion